字典二二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普米族

普米族

中国少数民族之一。自称“普英米”、“普日米”或“培米”,部分亦自称“拍米”,均为“白人”之意。史称“巴苴”。又有“富米”、“”、“”、“流流帕”、“密而伙”、“阿曼加”等他称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兰坪、丽江、维西、永胜和宁蒗彝族自治县,还有不少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。人口29657人(1990年)。渊源于古氐羌人。其先民原居今甘、青一带,为游牧部落,后沿横断山脉逐渐南徙,过雅砻江、木里河,迁至川、滇边境地区。约在公元7世纪以前,已分布在今四川越西、冕宁、汉源、九龙及石棉等地,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。13世纪后,陆续迁入宁蒗、丽江、维西、兰坪一带定居。耕山种田,饲养牛马。时畜牧业仍占很大比重。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,农业逐渐占居主要地位。元明以来,多处于纳西族封建土司统治之下。为反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,曾多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,1936年永宁地区的普米族和纳西族、彝族人民联合起义,攻破总管衙门,迫使土司、总管逃窜。1938年,又在共产党的影响下,再度起义,提出“打倒土豪劣绅”的革命口号。建国前,除宁蒗永宁等地尚处于封建领主制外,其余均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。操普米语,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。宁蒗、木里一带曾使用过一种用藏文拼写的文字,多用于宗教经卷。旧时多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,亦有信喇嘛教、本教、东巴教及道教者。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,旧时永胜数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较多,永宁等地还保留有母系家庭的残余。行土葬和火葬。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、大过年、转经堂等。能歌善舞,遇节日必进行对歌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怒贡

    清代云南维西土司对贡山县一带怒族征收的贡品总称。早在道光年间(1821—1850),维西康普土司喃文俊就向贡山怒族、独龙族索贡,规定每年每户交银1两、黄连或黄蜡1两、鹿皮2张,由土司派亲信征收,有时委

  • 鄂罗木鄂弥达

    ?—1761见“奥里米”(2252页)。清朝大臣。满洲正白旗人。鄂济氏。雍正元年(1723),由户部笔帖式授吏部主事,累迁至郎中。历任贵州布政使、广东巡抚。于要冲增兵驻守,在孤岛加强防御,由各府州县分

  • 德荫堂集

    书名。清阿克敦撰。全书14卷。成书于乾隆朝。内容多为有关清史的著述。惟卷13《初使准噶尔奏》,卷14《再使准噶尔奏》为作者于雍正十二年(1734)、乾隆三年(1738)先后两次往伊犁会见噶尔丹策零的疏

  • 撒吉剌

    西域古地名。见《元史·西北地附录》,在月祖伯辖境中。冯承钧《西域地名》:此名为希腊语,即今克里米亚半岛之古名。

  • 黑哈尔河他拉

    草原名。“他拉”蒙古语意为“草原”。位于内蒙古阿噜科尔沁旗东北,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大牧场。南北长110华里,东西宽20华里,呈东西窄,南北长的梯形,总面积22万多亩。草原西部及西南部是一望无际的沙坨草甸

  • 秽貃

    即“貊”(1732页)。

  • 庆原路

    金代行政区划建置。皇统二年(1142)置,称陕西西路,后改庆原路。治所在庆阳(今甘肃省庆阳县)。辖庆阳府,邠州、泾州2节镇州,环、宁、原3刺史州。全路有县18、镇23、城2、堡4、寨22、边将营8。共

  • 甘肃通志

    甘肃省方志。清许容、李迪编撰。50卷,雍正六年(1728)始修,以摘录历代《陕西通志》中有关甘肃省资料和境内府、州、县旧志为主,分图解、星野、建置、疆域、山川、城池、公署、学校、关梁、祠祀、贡赋、兵防

  • 和尚祺

    见“鹿棋”(2104页)。

  • 元俟折部

    唐代※奚(又作库莫奚)族部落名。一作元俟析部。是称见于《新唐书》。《新五代史》和《五代会要》记为黑讫支部。活动于饶乐水(今西辽河上游西喇木伦河)南部一带。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(648),奚族部落首领※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