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名。又称伏气温病。《伤寒论·平脉法》:“师曰:伏气之病,以意候之,……假令旧有伏气,当须脉之。”成无己注:“冬时感寒,伏藏于经中,不即发者,谓之伏气。”(见《注解伤寒论》)伏气之说源出《内经》。如《
出《医心方》。为猕猴桃之别名,详该条。
见《福建中草药》。为空心苋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阳和汤作蜜丸,治证同。见阳和汤条。
即后囟。见囟条。
指湿气过甚。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“湿淫于内,治以苦热。”参见湿气条。
出《灵枢·邪气藏府病形》。即瘛疭。详该条。
病证名。明·赵献可《邯郸遗稿》:“胎前手足麻木,此属血少,宜养血安胎,以八珍汤为主。”
见《广西中草药》。为穿心草之别名,详该条。
出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。上焦宣发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,充养身体各部,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,故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