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《南宁市药物志》。为赶风柴之别名,详该条。
即温中祛寒。用温补药治疗脾胃虚寒的方法。常用方如温脾饮、理中汤等。
见《吉林医药参考资料》(1):32,1971。为刺玫果根之别名,详该条。
病名。见《喉科泄秘》卷上。即鹅口疮。详该条。
见广州部队卫生部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为锡叶藤之别名,详该条。
治则。出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。凡外来邪气(六淫、疫疠、饮食积滞)客于人体,应当驱除。如疏风、散寒、清暑、祛湿、消导等法。
丛书名。清·邵登瀛撰。内容为《四时病机》、《温毒病论》、《女科歌诀》。
病名。见《疮疡经验全书》卷六。又名肾游风、腿游风。因肾火内蕴,外受风邪,郁蒸肌肤而成。多发于腿胫。症见皮色红肿,形如云片,游走灼痛。治宜疏风清热,泻火解毒。内服双解通圣散或黄连解毒汤。外敷金黄散或用豆
病证名。指湿热所致的腹泻。由湿热内侵,蕴结肠胃所致。元·朱震亨《幼科全书》:“如泄泻黄稠,腹痛作热,面红口渴,此热湿也,其症多得于夏,以五苓散加滑石、甘草、木通治之。”如兼腹痛舌苔黄厚者,用香连导滞丸
气功术语。①指舌。《赤凤髓》:“诀在闭兑目,半垂帘,赤龙头胝上腭。”②指妇女炼气功引致性征变化的现象。《悟真篇注》:“其经水自绝,乳缩如男子,是谓赤龙。”